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吉林省文艺演出管理规定

时间:2024-06-17 06:50:32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841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吉林省文艺演出管理规定

吉林省人民政府


吉林省文艺演出管理规定

吉政发〔1983〕245号



为了加强对文艺演出的管理,树立良好的演出风气,防止和克服资产阶级自由化与艺术表演商品化的倾向,使文化演出在繁荣社会主义艺术事业,活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发挥积极作用,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的精神,结合我省具体情况,特作如下规定:
一、文艺演出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认真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党的各项文艺政策,有利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于符合上述精神的文艺演出活动,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应给予支持,积极为演出活动提供和创造
各种必要的条件。
二、本省的文艺演出,由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未经县以上文化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组织营业性文艺演出。对于违背四项基本原则,宣扬色情、淫秽、恐怖,散布封建迷信思想以及摧残演员身心健康的演出,各地文化主管部门要坚决制止。对于不听劝阻或无理取
闹者,可责令其停止演出,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组建专业性艺术表演团体必须经省文化厅批准。
三、提倡和支持艺术表演团体深入农村、厂矿为群众演出,或在地区间进行交流演出。
省直属和市、地、州直属剧团在省内上山下乡或交流演出,分别由省、市、地、州文化主管部门批准并出具介绍信,由演出单位与有关部门协商安排。
县属剧团一般应立足本县,面向农村。如需到邻县或外地区进行交流演出,由所在地、县文化主管部门与有关地、县协商安排。
四、本省各级艺术表演团体(包括艺术院校)或专业艺术人员出省演出,必须经省文化厅批准,由省演出公司开具介绍信。演出节目要经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审查,必要时须经省文化厅审查。
中直艺术表演团体(包括国家机关各部委、群众团体、部队所属艺术表演团体)和各省、市、自治区艺术表演团体或专业艺术人员,按巡回演出计划来我省演出,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应积极配合,协助完成演出任务。上述单位来我省进行计划外的营业性演出,需持有文化部或所在省、市
、自治区文化主管部门的介绍信,并经我省文化厅同意。
五、全省城镇的剧场、影剧院、以及俱乐部、文化宫、文化馆、体育馆(场)、公园等场所,必须经当地文化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对外开放,安排营业性演出活动。
剧场、影剧院等各种演出场所,应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令,不断改进经营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切实做好治安保卫、消防安全、清洁卫生等工作,并主动加强与公安部门的联系,共同维护好公共秩序。
各演出场所要对上演的剧(节)目负责,对上演粗制滥制和低级庸俗节目的演出团体,应拒绝提供演出场地。
各种演出场所,不得擅自安排未经文化主管部门同意并开具介绍信的文艺演出,违者要追究其主要领导人的责任,情节严重者应令其停业整顿,并给予经济制裁。
六、文化主管部门要同物价部门一起加强对文艺演出票价的管理。省内各艺术表演团体的演出票价,暂按原省文化厅《关于调整专业剧团演出票价的通知》(吉文发〔1978〕38号文件)执行。中直和外省艺术表演团体及专业艺术人员来我省演出的票价标准,可根据演出阵容、节
目质量及剧场条件,实行“按质论价”、“优质优价”的原则,由演出团体和剧场双方协商后,报请当地文化主管部门批准。
对违反规定随意提高或压低演出票价,以及假借各种名义抬高票价欺骗观众者,由文化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给予罚款直至没收全部收入等经济制裁,并追究直接责任者及领导人的责任。
七、各种演出场所和演出团体的收入分成比例,根据设备条件和座席数量划分为如下几个标准:座席在二千人以上的,可视演出设备条件不同,分别以35:65或30:70分成;座席在一千到二千人之间,演出设备条件较好的可按30:70分成;座席在一千人以下的按25:7
5分成;演出设备简陋的按20:80分成。广告费及去车站接送演员和运输道具的费用,按分成比例提。
各演出团体、剧场及其它演出场所应严格遵守和执行财务管理制度,不得擅立名目,坐支现金,隐瞒私分,违者要追究责任。
八、本省各级专业剧团经主管部门同意在省内进行的交流演出,一律免收管理费。省外剧团来我省进行营业性演出,凡未列入年度巡回演出计划的,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可按剧团收入的百分之五收取管理费。
巡回演出原则上不搞招待演出,首场演出可发部分工作票,请宣传、文化主管部门及新闻单位等有关人员观看。其余每场演出,剧团、演出场地和接待单位各留五至十张工作票。
九、要加强对演出广告的管理。文艺演出的广告,一定要同节目内容和演员阵容相符,不得弄虚作假,欺骗观众。外地艺术表演团体来省内演出的广告,须经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出具介绍信,方可到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联系刊登和播发。
十、各地文化主管部门对于未经批准和未征得演职人员所在单位同意,私自拼凑或组织演出团体进行的营业性演出,应予制止。对违反者要进行批评教育,追回私分的钱财。对于用招摇撞骗方法欺骗观众的,要给予必要的行政处分和经济制裁。对私自外出搭班演出并接受报酬的演员,
其所在单位可视情节轻重和本人态度,进行批评教育或给予行政处分。
非演出单位,确因工作需要,临时组织营业性演出时,必须征得文化主管部门和演员所在单位同意,对演出节目要负责进行检查,保证演出质量。要注意保护演员健康,不能随意增加演出场次。演出收入要合理分配,不得从中赚钱。给演员的报酬,要交其所在单位按规定处理。
十一、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重视和加强对个体演出人员和民间职业艺人的管理。个体演出人员原则上应在批准范围内活动,未经省演出公司同意,不得出省演出。
各种民间艺人和个体演出人员,必须持有县以上文化主管部门发给的演出许可证,方可进行营业性演出。
任何文艺团体、个体艺人及其他人员,未经许可,禁止在市区街道、胡同、广场进行卖艺活动。
对民间职业艺人,文艺专业户(包括二人转、书曲等)上演的剧目,各地文化馆、站应认真负责审查,民间职业艺人如进城镇演出,必须经当地文化主管部门批准,由各地演出公司统一安排和管理。无证演出者,要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或给以经济制裁,直至没收其演出收入和器具。
十二、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注:规定中第六条省内各艺术团体演出票价的问题,与现实政策不符,执行中应按照“优质优价、按质论价”的原则处理。



1983年10月18日
关注可口可乐调查报告系列篇(四)

劳务派遣员工累计工作时间达1年以上享受带薪年休假

带薪年休假虽然在可口可乐调查报告中对此没有涉及,但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务派遣员工如果他在可口可乐下属的装瓶厂工作时间超过一年,或者在可口可乐工作期间其工作年限累计超过一年,均有权根据自己实际工龄的不同,享受不同天数的带薪年休假。本篇就着重对劳务派遣员工应当享受的带薪年休假予以全面介绍,让劳务派遣员工作为《劳动合同法》所确认的劳动者,依法享受法律所赋予的带薪年休假权利。

一、在什么情况下享受带薪年休假?
根据《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规定:“员工如果连续工作满十二个月以上的,享受年休假。”很明确工龄满一年以上是员工享受年休假的一个重大标志。
年休假工龄的计算,它是根据员工累计工龄为基础。即在同一或者不同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合计计算,而不是仅计算本单位的工作年限。如果员工在参加工作之前(间)参过军、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计划经济时期转正前在转正单位的临时工工龄等均作为工作年限予以累计计算。
对于工作年限的计算,员工的档案是确定工作年限最好的依据。同时也看到确定员工的工龄还有以下几种方式予以协助确定:
1、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记录
社保机构记录员工缴纳社会保险的资料是全面确定员工工龄的一个重要依据。从记录中可以明确确认员工参加工作的起始时间,以及各阶段在同一或者不同用人单位的工作经历。

2、员工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
由于劳动合同期限是劳动合同基本内容之一,在用人单位没有依法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的情况下,劳动合同确定的合同期限实质上也是员工的工作年限。

3、用人单位下达的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证明书
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规定,今后用人单位与员工解除(终止)劳动合同时,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是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证明书的必备条款之一。该内容也是确定员工工作年限的依据之一。

4、相关员工的退保记录
由于社会保险现阶段尚不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转移,导致不少外来员工对于自己缴纳的社会保险,在解除(终止)劳动合同时采取退保的方式领取个人缴纳部分。由于社保机构给付的退保记录等相关材料也能证明工作年限,因而也是确定员工工作年限的依据之一。

5、双方达成的调解协议、仲裁裁决书(调解书)、民事判决书(调解书)
发生劳动争议后,在用人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或者其它有关部门主持下,双方达成的调解协议所确认的给付经济补偿月份、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下达的仲裁裁决书(调解书)、人民法院下达的民事判决书(调解书)所载明的员工工作时间,均可作为确定员工工作年限的依据之一。

6、如员工与用人单位在确认工作年限上产生分歧,双方协商又达不成一致的情况下,可依法向劳动行政部门申请工龄鉴定,确认员工的实际工作年限。

二、享受年休假的时间如何确定?
根据《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规定:“职工累计工作年限已满一年不满十年的,年休假五天;已满十年不满二十年的,年休假十天;已满二十年的,年休假十五天。”其中“工龄不满十年”不包括工龄已满十年的情况,而是指工龄已满一年以上,九年以下(包括九年)的,可享受五天的年休假。而“工龄已满十年不满二十年的”,同样不包括工龄已满二十年的情况,而是指工龄已满十年以上,十九年以下(包括十九年)的,可享受十天的年休假。
如双方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的集体合同或者用人单位相关制度规定的年休假天数高于上述标准的,应当按照约定或者规定的标准给予员工年休假。如双方的约定或者规定的年休假天数低于上述标准,由于约定或者规定本身与条例相冲突不具有法律效力,应当按照《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规定给予员工年休假。
现在有一种情况也是需要明确的,员工享受年休假的条件是累计工龄一年以上,如果员工的累计工龄只有十二个月是否享受年休假?虽然条例对此没有具体的规定,但劳动关系作为民法通则调整的民事关系之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五十五条规定:民法所称的“以上”、“以下”、“以内”、“届满”,包括本数;所称的“不满”、“以外”,不包括本数。很明显员工享受年休假的条件是工作满十二个月,即达到365天就可享受年休假待遇。也就是说即使双方的劳动合同仅为一年,在双方劳动合同终止之前用人单位应采取两种方式处理年休假问题,即给予五天的年休假,不能安排或者不能按规定安排员工年休假的,按应休未休年休假工资标准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

三、特定阶段年休假如何享受?
由于年休假是根据员工工龄的不同享受不同天数的年休假,那就存在特定年限享受年休假的问题。特定阶段泛指工作年限满一年、十年、二十年以上三种情况。这三种情况享受年休假应当是在特定工作时间届满后开始享受(离职人员除外)。现在有的单位统一按某一特定时期(如每年的1月1日)作为计算员工享受年休假时间的依据,但这种方法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遇到以上三个特定阶段按此方法计算的话,将可能对员工享受年休假时间造成一定的损害。
因而在计算员工年休假待遇时,应当根据员工累计工作时间的不同,在每年特定月份确定一次享受年休假的时间。
具体而言可以按照员工累计工作年限达到工龄整数的当月,确定享受年休假的天数,并在当月、次月或者征求员工意见后的某月来安排年休假。

四、特殊情况下享受年休假时间的计算
由于劳动关系的确定是以劳动合同为基础,在劳动合同到期、一方(双方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或者一方基于特殊情况不能履行劳动合同的权利义务而解除(终止)劳动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员工享受年休假的时间就存在一个如何计算的问题。下面就常见四种情况逐一加以介绍:
1、劳动合同终止(解除)享受年休假时间的计算
由于年休假是一年计算一次,如果合同到期(或者中途解除)双方就有必要根据员工的实际工龄确定应享受该年度年休假时间。在具体计算上应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当年的实际工作年限,二是如折算后享受年休假的天数不足1天部分不享受年休假。
举例:某员工2004年1月1日参加工作,2008年6月31日与公司终止劳动合同,其享受年休假的时间计算公式为:
(当年度在本单位已过日历天数÷365天)×职工本人全年应当享受的年休假天数
具体计算下来,其享受年休假的时间为2.5天[(182天÷365天)×5天]。由于享受年休假时间是按整数计算,不足1天部分不享受年休假,因而他实际享受年休假的时间为2天。

2、员工在中途进入新公司所享受年休假时间的计算
在一般情况下员工在与原单位解除(终止)劳动合同时,应就本年度前期的年休假待遇予以结算。员工进入新公司后应享受年休假的时间同样举例予以说明:
举例:某员工2004年1月1日参加工作,2008年6月31日与原公司终止劳动合同,2008年7月1日与新公司建立劳动关系,其享受年休假时间的计算公式为:
(当年度在本单位剩余日历天数÷365天)×职工本人全年应当享受的年休假天数
具体计算下来,其享受年休假的时间为2.5天[(183天÷365天)×5天]。由于享受年休假时间是按整数计算,不足1天部分不享受年休假,因而他实际享受年休假的时间为2天。

关于公布全国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优秀教材目录的通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关于公布全国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优秀教材目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国务院有关部门劳动保障
工作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
\2002\16号),实施《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计划》,加快培养高素质
技能劳动者,加强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教材建设,提高教材质量,我部在全
国范围内开展了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优秀教材评选活动。经各级劳动保障部
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评审推荐,我部按照编校质量检查、专家评审和用户调
查等程序,评选出60种优秀教材(图书56种、音像电子制品4种)。现将全
国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优秀教材目录予以公布,并向优秀教材编审人员颁发
“全国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优秀教材”证书,以资鼓励。同时,向职业教育
培训机构推荐使用这些优秀教材。

希望优秀教材编审人员发扬成绩,不断进取,为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教
材建设工作做出新的贡献。同时,希望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
劳动保障工作机构,以及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和相关教材出版单位,积极开展
教材的研究、改革与创新工作,不断提高教材质量,使教材更好地适应社会
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需要。

附件:全国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优秀教材目录

二○○三年三月十一日


附件
全国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优秀教材目录
教 材 名 称 主 编 主 审 标准书(编码)号
数学(上册)(下册)(第三版) 丛日明 古文卿 7-5045-0446-77-5045-0447-5
专业数学 欧阳毓林 丛日明 7-5045-2298-8
物理(第三版) 唐义方 王惠萍 7-5045-0448-3
化学(第三版) 杜克生 魏天朋 7-5045-0419-X
英语(第一册)(第二册) 袁锡兴唐义均 7-5045-2978-8 7-5045-2980-X
职业指导 张元等 7-5045-2467-0
创新与创业(学生用书) 柳翠钦崔英俊刘日燕辛 7-5045-3143-X
心理健康教育读本 时 勘 7-5045-2911-7
公共关系与礼仪修养读本 马晓红 7-5045-3000-X
机械基础(第三版) 陈海魁 勾 明 7-5045-2584-7
工程力学(第三版) 纪武瑜 勾 明 7-5045-3099-9
机械制图 (第四版) 钱可强 王槐德 7-5045-3241-X
电工学(第三版) 张孝三 邵展图 7-5045-2783-1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第四版) 单小君 张金凤 7-5045-3092-1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第四版) 陈海魁 王家浩 7-5045-3054-9
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 蒋增福 李宏伟 7-5045-2956-7
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 王长忠 李再华 7-5045-2964-8
数控加工基础 郑民章 石建生 7-5045-2957-5
数控加工工艺学 唐应谦 张铁成 7-5045-2567-7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数控车床分册) 杨嘉杰 方 沂 7-5045-2566-9
汽车构造 周若柔 刁家亨 7-5045-2309-7
汽车拆装实习 叶菁银 刘铁磊 7-5045-2313-5
教 材 名 称 主 编 主 审 标准书(编码)号
营运汽车驾驶员职业培训教材 卢荣林张洪源 王盈嘉 7-114-03521-7
计算机基础培训教程 高长铎张艳花 7-115-08745-8
Authorware多媒体制作基础培训教程 宋一兵 7-115-09855-7
Visual FoxPro中文版基础培训教程 姜继红 7-115-09856-5
Visual Basic中文版基础培训教程 赵煜筠 7-115-09860-3
3ds max 基础培训教程 詹 翔 王海英 7-115-09857-3
AutoCAD中文版建筑制图基础培训教程 刘培晨 7-115-09859-X
Dreamweaver 中文版基础培训教程 田博文 7-115-09861-1
CoreLDRAW10中文版基础培训教程 周建国金 晖 7-115-09801-8
微型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第二版) 李玉芬 7-5045-2610-X
中文Word 2000及其应用 雷 宇 7-5045-2971-0
Visual FoxPro 6.0数据库管理与应用 徐春香 7-5045-2967-2
计算机操作员(初级) 张为民 沈林兴 7-5045-3175-8
电工基础(第三版) 李书堂 余 红 7-5045-3086-7
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 诸林裕 姜 林 7-5045-3087-5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 王家继 林亲敬 7-5045-2210-4
电工仪表与测量(第三版) 陈惠群 邵玉人 7-5045-2990-7
电工技能训练(第三版) 刘光源 沈汝保 7-5045-2984-2
电机检修 刘景峰 侯经枢 7-5083-0095-5
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应用 王国海 张毓麟 7-5045-2985-0
家用电子产品维修技术(初级) 顾晓峰 7-5045-2793-9
水工工艺基础 顾志刚 赵国瑞 7-5083-0463-2
烹饪基础知识 刘国云 吴美云 7-5045-3018-2
中式烹调师(初级技能 中级技能 高级技能) 高 山 毛 坤 7-5045-3016-6
西式烹调师(初级技能 中级技能 高级技能) 郭亚东 南洪江 7-5045-3017-4

教 材 名 称 主 编 主 审 标准书(编码)号
中式面点师(初级技能 中级技能 高级技能) 王 美 白玉洁 7-5045-3015-8
餐厅服务(第二版) 王德静 杨 锟 7-5045-3169-3
客房服务员(初级) 支海成 范运铭 7-5045-2948-6
家政服务员(中级技能) 王 君 7-5045-3005-0
商业实用美术 金晓枫 谢 琪 7-5045-3216-9
企业形象管理 严国新 7-5045-2694-0
市场营销 王安琨 潘晓珍 7-5045-2811-0
实用市场调查与预测 岑衍强 蔡毓平 7-5045-2666-5
家禽饲养技术 牛树田 廉爱玲 廖纪朝 7-109-05879-4
物理实验 (CD-ROM) 7-980039-79-3/O·00
机械识图(第二版)(VCD) ISRC CN-M08-98-0016-0/V·G4
金属切削运动与刀具几何角度(VCD) ISRC CN-M08-99-0026-0/V·G4
实用调酒技艺 (VCD) ISRC CN-M08-01-0055-0/V·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