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论文 »

不动产异议登记后的诉讼程序/魏建国

时间:2024-06-18 03:13:17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495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物权法第十九条规定:“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权利人不同意更正的,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异议登记。登记机构予以异议登记的,申请人在异议登记之日起十五日内不起诉,异议登记失效。异议登记不当,造成权利人损害的,权利人可以向申请人请求损害赔偿。”该条规定的起诉,到底是提起民事诉讼还是行政诉讼,物权法并未明确,导致在司法实践中的分歧。

传统观念认为,在民事案件审理中的对象只能是平等民事主体争议,对于行政单位作出的行政行为,不能进行审查,行政单位出具的相关文书只能作为审理民事案件的依据,所以,物权法第十九条规定的起诉应为提起行政诉讼。

但另有观点认为,物权法要求的异议登记后十五日内起诉,是指民事确权诉讼,而不是指提起行政诉讼。原因在于:(1)行政诉讼并不解决不动产权利的归属。(2)不动产权利的最终裁定者是人民法院,不动产权利的归属要依照民事法律来解决,原告要取得不动产权利,必然要依据物权法等民事法律,通过民事诉讼方能取得。(3)不动产纠纷的实质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权属纠纷,而不是与行政单位的行政争议。对于行政机构存在的不当登记问题,行政机构已经做出了初步处理即异议登记,行政程序的障碍已经消除。该确权之诉不是行政诉讼而是民事诉讼,异议确权之诉针对的是侵权行为人而不是行政机关。异议登记后的起诉,应以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权利人为被告,而不应该以登记机关为被告。

笔者认为,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法发〔2011〕41号)第三部分专章规定物权纠纷,其中不动产登记纠纷案由有:异议登记不当损害赔偿纠纷、虚假登记损害赔偿纠纷。这一新的规定也正是为了贯彻执行物权法内容的配套法律。因而异议登记后人民法院作为民事案件受理进行审理不存在法理上或者现实法律上的障碍。但毕竟登记行为是事实行为,登记仅仅是公权力机关对权属来源清楚的物权予以确认的行为,而权属来源才是确定登记簿权利人的依据,因此,利害关系人申请异议登记后应当提起何种之诉,应当视登记依据的权属来源而定。

1.当事人对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基础法律系存在争议,如果是移转登记应直接提起民事诉讼 从实践来看,在不动产异议登记中,大部分的当事人实际上是对不动产物权的归属有异议,产生争议的根源在于对物权变动的民事法律关系有异议。从司法实践来看,大致包括:(1)进行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原因行为(主要是合同行为)无效或应被撤销,致使登记的权利归属与真实权利人不一致而产生的纠纷。(2)无权处分人处分(实践中常表现为出卖或设定抵押)他人不动产并办理了登记,真实权利人(包括共有人)和善意取得第三人同时主张权利而产生的纠纷。

上述案件中,登记对于决定物权归属的作用是有局限的,登记行为并不构成对民事诉讼的障碍。当事人应直接提起民事诉讼,通过解决物权变动基础法律关系来确认物权的归属。以依法买卖地上房屋为例,当事人签订买卖合同后,向登记部门申请登记,如买卖地上房屋的行为有瑕疵,当事人出现纠纷,利害关系人应当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而依据该民事诉讼判决即可主张变更。但如果是初始登记,以土地初始登记为例,对新增土地的登记,对权属来源的审核从始至终都为公权力机关,因此利害关系人起诉也应当提起行政诉讼。

2.当事人对不动产登记合法性存在疑义的,应提起行政诉讼 这类案件主要包括民事析产、确权等行为中,当事人以不动产权证作为证据证明权利,其他当事人对权利证书有异议提请法院撤销的情形,及因登记申请人提供虚假材料进行欺诈导致登记权利人与实际不符而使真实权利人或利害关系人受到损失。对权利证书的异议既包括对不动产权属有异议,也包括对权利证书记载内容,如房屋面积、结构等有异议。

此类纠纷中,不动产登记证明的权利并不是当事人争议的焦点,但如果不推翻或肯定该不动产登记的效力,与其相关的析产等纠纷就无法顺利进行。当事人认为登记机构未尽审查义务,违反登记程序致使不动产登记记载的权利人与真实权利人不一致的,应提起行政诉讼,对不动产登记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但在一些案件中,当事人以质疑登记合法性为由起诉,可实际上是希望通过改变登记结果来重新确认不动产归属,主要涉及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对此,基于对诉权的尊重,法院应受理该行政诉讼,对登记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做出判断只是这种诉讼的结果,并不能最终解决当事人间的不动产权属争议。涉及物权变动原因行为的民事纠纷,应告知当事人另行提起民事诉讼。

3.当事人对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基础法律关系存在争议,同时对不动产登记行为合法性也存在疑义的,应分别提起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 在不动产登记案件中,民事诉讼主要对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基础法律关系进行审查,而行政诉讼主要对不动产登记的合法性问题进行审查,两种诉讼的审理对象不同,可同时进行。但在一些案件中,由于案情较为复杂,可能出现一个审判需以另一审判结果为审理依据的情形,这时就需要中止一个诉讼程序。

(作者单位:河南省淅川县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室、外交部领事司、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关于从国外和港澳地区来信要求办理公证书并夹寄外币支票处理问题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室 外交部领事司


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室、外交部领事司、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关于从国外和港澳地区来信要求办理公证书并夹寄外币支票处理问题的通知
1975年7月28日,最高法院办公室、外交部领事司、中国银行总管处

各省、市、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中国银行各分支行处:
关于从国外和港澳地区来信要求办理公证书,并夹寄外币、支票的处理问题,我们的意见如下:
一、对这类境外来信,仍应按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行政厅、外交部领事司1973年7月23日〔73〕法司字第88号、〔73〕领侨字第01012号《关于给国外华侨出具证明书的通知》中规定“此类证明,应由华侨在港澳的眷属回广州市或原籍申请办理证明书;或者由在国外的华侨以及在港澳的眷属个人写信给其仍在原籍的亲属、朋友代为办理,由申请人提供必要的证明,经法院(公证处)审查属实后,可出具证明书”的精神办理。
凡是已发现来信人在境内有亲友的,可让其亲友将上述规定精神转告来信人。
未发现来信人在境内有亲友的,分别按下列办法处理:
(一)住在建交国的、住在美国的,将原信寄送外交部领事司,通过我驻外使、领馆、联络处将上述规定精神告诉来信人。来信人接到通知后,如果仍提不出国内亲友,我驻外使、领馆或联络处可根据申办人的具体情况和申办该项公证书的必要性,报外交部领事司转告有关公证机关,由公证机关对所证事项查证属实,则可办理。公证书由外交部领事司送我驻外使、领馆或联络处转交,公证费、认证费也由我驻外使、领馆或联络处代收后上交国库。
(二)住在港澳的,可以将原信寄中国银行总管理处,说明情况,写明转告事项,通过我设在港澳地区的银行转告来信人。
(三)住在未建交国的,暂不受理。
二、关于来信中夹寄的少量外币,一律交由中国银行汇退。手续是:由法院或公证处填写“汇款申请书”,并加盖公章,连同外币一并寄送附近通汇的中国银行。银行汇款手续费、邮费内扣,并由银行在汇出的附言内注明。但金额在5美元以下者,手续费、邮费免收。由于法院不宜与境外居民直接联系,银行在“汇款通知书”中不注明汇款人名称。为了说明汇款来源,在“汇款申请书”的附言栏内应填写“退回你×年×月×日为申请办理公证书的信中夹寄的美钞(或其他外币名称)×元。”在盖公章的边上并注明“对外通知请不要注明汇款人。”
关于夹寄的支票,住在建交国的、住在美国的寄送外交部领事司,住在港澳的寄送中国银行总管理处,与转告来信人的同时,退给来信人。支票正、反面均需用红笔写“作废”2字,以免遗失冒领。


文化部关于加强录像资料带管理的通知

文化部


文化部关于加强录像资料带管理的通知
文化部


近来,一些单位和个人无视国家的有关规定,公开发行、放映、销售和出租录像资料带(包括激光视盘。以下简称资料带),严重侵犯了知识产权,扰乱了音像市场秩序,损害了音像出版单位的利益。同时一些内容不健康甚至反动、淫秽的录像带也乘机混入市场,社会反响强烈。
为了贯彻国务院《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加强对资料带的管理,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公开发行或以交换等形式变相公开发行资料带。
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公开或变相公开向社会售票放映资料带。不得出售、出租资料带。
三、音像资料馆收集的资料带只能作为业务研究供有关部门或单位在馆内观摩,不得公开售票,不得作任何形式的广告。
四、各地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和放映行政管理部门应切实加强对资料带的管理,凡违反本规定的,要按照国务院《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坚决查处,并将情况报文化部文化市场管理局。



1995年7月5日